【因型施教】探索孩子的類型

要因型施教,認識孩子的性格是重要的一步,然而,孩子有別於成人,不能透過問卷測試,找出自己的性格型號。父母卻可以根據以下三方面去探索孩子的類型﹕

一、觀察行為 – 父母在家中是近距離看自己的孩子,並將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經驗比較,很容易會有主觀的成分,如父母覺得孩子比自己好動及自主,常要指揮其他人,便判斷為八號挑戰型,但可能孩子只是家中小霸王,在外卻非常被動害羞。再者,根據兒童的社交心理發展理論,自主自發是幼童的發展任務,容易令父母產生混淆,以為「要掌控作主」是孩子的獨有特質。因此,父母宜多觀察孩子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,在家中或在學校中,與家人或是與朋友一起,多作比較,找出較一致的特質,再行判斷。

二、了解動機 – 理論上,當遇上同一類情況,不同型格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,但亦未必。即使孩子有同一的行為反應,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動機使然,所以我們不能單憑觀察孩子的行為,而判定其型號。例如當紅燈亮起時,三個不同型號的孩子都站在一旁等候綠燈才過馬路,原因是一號改革型重視「做對事情」,三號成就型重視「他人的稱讚」,六號忠誠型重視「安全穩健」。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動機,從而找出其類型,父母必須聆聽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,才不致判斷錯誤。

三、借助外力 – 父母可詢問其他人對孩子的看法或觀感,例如老師、朋友、親戚等,嘗試從不同角度歸納出孩子的特性。甚或向其他家長了解他們的孩子的生活情況及特性,從中作出比較,試圖找出孩子與其他人不同之處,從而確定孩子獨特的性格。例如其他孩子六歲後一般不會怕黑,但自己的孩子到了八歲仍要求父母讓他開著燈睡覺,表現較為膽小。又例如孩子一般在六歲前,都不敢獨自到遊樂場玩,但自己的孩子在四歲時,己經獨個兒走失好幾次了,並在街上流連,表現較為獨立自控。

運用以上三個方面了解孩子,父母亦未必能確定孩子的性格型號,因為孩子雖然只有一個性格主色,但都會附有其他型號的特性,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都會有所調整,所以,探索孩子的人格類型不能一蹴即就,卻鼓勵我們對孩子加深認識及了解,建立一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