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社會,消費主義抬頭,先買後付,多買多送,綑綁式的購物優惠,凡此種種,衍生了過度消費,浪費資源,借錢消費的不良現象。要知道,良好的理財習慣,是從小養成的,新年到了,父母不妨藉利是錢,作為教導孩子理財的一課。
有些父母會全數為孩子儲蓄,有些則讓他們自己花費,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方法,因為太保守與太放縱都未能令子女學懂理財之道。為此,筆者建議父母將孩子的利是錢,分為四份,一份給父母,因為子女所收的利是,其實是成人間禮尚往來之舉措,子女不應全數白白收取,有需要作出一點回饋。其次,參考理財概念的三S原則,精明消費 (spend smart),儲蓄 (save) ,分享 (share),餘下三份利是錢可以作為孩子的零用錢、儲蓄及捐獻之用。
要教懂孩子作精明消費,父母可協助孩子格價,貨比三家,並反省是按需要(need),還是因慾望(desire) 驅使而買,除非銀碼很小,否則應盡量減少即興消費。至於儲蓄方面,可為孩子開立戶口,而非存入父母的戶口中,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真正的擁有儲蓄,將來用作購置自己需要的東西,如:電腦、衣物、球鞋等。最後,分享包括購買禮物,餽贈親友,也可以是捐獻給有需要的人,筆者多年來都選擇捐助「小母牛」,資助貧困的山區家庭,至於捐助的項目則由孩子們商討,因應不同的金額,決定購買豬、羊、蜜蜂、鴨鵝等動物,協助農戶脫貧,自給自足地過生活。
若父母期望孩子有理財智慧,善用資源,便需以身作則,讓孩子從自己身上,體會與他人分享資源的滿足,減少以金錢購買快樂,養成儲蓄習慣,訓練孩子延遲滿足(Delay gratificatio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