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說孩子才會聽

李太有一7歲兒子熙熙,做事經常慢三拍,叫他洗澡、睡覺、做功課,要不斷苦口婆心、三催四請,才勉強去做,有時甚至要用不同獎勵來換取子女的合作,議價一番,才能拖拖拉拉地完事。父母最喜歡子女聽教聽話,但是,如何向孩子說話,才能贏得孩子的順服呢?

首先,我們要知道講得多孩子未必會聽,卻往往有反效果,父母愈加動火,孩子愈加反叛。即使跟從父母指令,也是口服心不服。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孩子日漸長大,其「自我」(EGO)的形成,要透過自主及自發,在生活中的實踐,才能促進孩子完成日益艱巨及複雜的任務的能力。其實,孩子不肯輕易順從父母的意願,不一定是反叛,卻可以理解為自我的成長,孩子更清楚自己的好惡、性格及需要。因此,父母可以留給孩子選擇的空間,附加不同的效果,令子女學習自主的選擇,如八時前洗澡,便有時間在睡前玩積木及聽故事,否則只能聽故事。

其次,父母宜在爭議多的事務上用計時器輔助,安排子女的時間運用,包括: 看影片、飯餐及淋浴等活動,而避免用概括及含糊的字眼,來規劃孩子的活動時間,如: 快些吃飯、一會便要洗澡,不要看電視太久等。因為如父母只是嘮嘮叨叨地催促子女,不但不能使孩子順服,更會令子女反感,或覺得父母無計可施,更加放任;反而,父母可用簡單的字眼,溫和的態度,而不用提高聲線及長篇大論的方法,來提醒子女要做這做那。如向子女說: 「現在已是九時零五分了,已經遲了五分鐘,我還未看到你去淋浴」; 「你剛才說吃飯前會執玩具,但現在玩具還在,你打算怎樣?」

最後,父母雖然期望子女學懂服從,但如何好的孩子也有不聽話的時候,有時父母需要循循善誘,有時父母需要訓斥他們,然而,古代父母對孩子也有七不責,即 : 對眾不責、愧疚不責、暮不責、飲食不責、歡慶不責、悲憂不責、疾病不責。要達致良好的溝通效果,父母得學習在適當的時空,用適當的態度及適當的言詞來管教子女,令孩子心悅誠服,避免孩子及親子關係受到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