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因型施教 】 九型人格初探

小息過後,鄭老師進入班房預備上課,忽見三位同學正慌亂地收拾桌上的東西。鄭老師快步趨前一看,發現同學們剛才正在看明星閃卡,於是便斥責他們,子媛向老師解說知道不對,所以已著他們收起來,不要再看。卓熙則垂下頭,邊說邊哭,向老師道歉,並願意受罰,但請求不要讓父母知道。景洋卻毫不畏懼地挺身而出,請老師不要罰卓熙及子媛,只罰他一人便可以,因為閃卡是他帶回來給同學看的。

在同一情境下,小朋友卻有不同的反應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性格差異所致。用以上的例子作引申,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像子媛,較懂得看風頭,能言善辯,但卻會隱惡揚善。有些卻似卓熙,活像一頭膽小鬼,寧願委曲求全,也要服從權威,確保安全。然而,像景洋那般有義氣,不怕死,據理力爭的小伙子也有不少。然而,即使孩子們有同一行為,其實都可以有相異的背後原因。老師問問題,孩子的沉默可以是怕答錯、害羞、不懂、尋找更佳答案或因太淺易而不想回答。

面對獨特的孩子,父母及師長們需要有智慧分辨他們的個性,才能因材施教。在眾多的性格分析架構中,筆者喜歡九型人格(Enneagram)理論,畢竟它確有很高的參考及實用價值,提供了一張孩子人格成長的地圖。九型人格不但描述了九種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,而且還解釋了各類型格的發展情況,令我們可以明白孩子的心理需要,進一步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目的,接納其缺點,欣賞其優點,運用適當的頻道與子女溝通,用有效的方法培育他們,達致因型施教。